2022吉他教学——怎样正确的选择吉他良师?

2020-03-24
吉他教学 吉他教学技巧 吉他高级技巧教学

正确选择一位吉他老师对你的整个吉他生涯都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吉他教学,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式,至于那种方式是否适合你,那就得看你找的老师是否正确。因此,在吉他老师的选择上要谨慎行事、再三考量。
就我国目前的吉他教育水准,可以说“怎样选择吉他良师”这个问题是很难有统一答案的。目前教吉他的教师有很多,教材也是五花八门:五线谱、六线谱、简谱全部有。民谣弹唱、通俗弹法、正统古典各式具全。而且凡是会弹一点儿吉他的人全有教学的权力,所以选择良师不是易事。凡是打算正规的接受古典吉他课程的爱好者,一定要选择使用指甲弹奏尼龙弦古典吉他并且使用五线谱授课的教师。虽然自学成才也是很可贵的,但在演奏姿势上往往难以规范,教师的水平又没有考核。因此,在投师前要听一听其他人的反映如何。
每一段的升华都可能再寻找一个新的教师。除非你有一个值得信赖并且水平很高的教师。即使这样也仍然有必要向其他人请教。但请记住,不要参与教师间的矛盾。对于教学方式的差异,可以思考其中道理,选择其合理的方式学习,也可以向老师委婉地提出建议,当然也应该毫不犹豫地离开只讲大话不负责任的"教师"。目前正式上课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集体课,一种是个别课。上集体课时要特别注意听讲,记住教师强调的部分。
如果一时难以找到你认为合格的吉他教师,也可以找个有音乐修养的人。例如职业钢琴手、提琴手、指挥等等,让他们做你的教师。听你表演的曲目,让他们提出音乐上的要求,我想效果肯定会更好。
近年来国外来华讲学的人也多了起来,认真品质每个人讲课是有益处的。但是也不能太迷信了,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那也是片面的。总之教师与学员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好的教师难找,但是良好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随时注意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知识并积累总结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

延伸阅读

2022吉他教学——怎样唱好歌?怎样练歌?怎样练好嗓音?


一、 歌唱发声器官的组成
声音的形成是发声器官协调工作产生的生理现象,这个现象的产生是气息运动和声带振动所形成的物理现象,但歌唱的发声运动又和我们平时说话的发声有所不同,因而歌唱发声又是一个物理的声学、音响学现象。而进行歌唱艺术实践又是一个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我们的歌唱运动可以说是生理、物理、心理“三位一体”的行为。歌唱的发声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歌唱发声的全部物质基础,是歌唱发声运动中的主要功能系统。
1、 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即“源”动力,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又称横膈膜)、腹肌等组成。气息从鼻、口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分布到左右肺叶的肺气泡之中(肺中由两个叶状的海绵组织的风箱构成,它包含了许许多多装气的小气泡);然后经过相反的方向,从肺的出口处分支的气管(支气管)将气息汇集到两面三刀个大气管,最后形成一个气管,再经过咽喉从口、鼻呼出。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各肌肉群,他们的运动也关系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动力和能量的保证。我们日常的呼吸比较平静,比较浅,用不着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时的呼吸运动就不同了,吸气动作很快,呼气动作很慢。如果遇上较长的乐句,气息就必须坚持住。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强、弱、顿挫、抑扬变化,也全*吸气、呼气肌肉群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才能完成。
2、 发声器官
发声器官,即发出声音的器官。它包括喉头、声带。喉头是一个精巧的小室,位于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等肌肉组成。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的、对称的又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实。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声带是*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拢闭合发生声音。声带在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声带发声,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协助进行发声运动。我们在声乐训练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些肌肉群的功能作用,合理地运用它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在不正确的发声习惯下唱坏了嗓子。还有喉咙的上部与舌根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软骨,叫会厌。会厌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起到声门的保护作用,当我们吞咽食物和饮水的时候,它本能地自动盖住气管,让食物通过时避免进入气管,我们往往有时不小心喝水“呛”了气,就是会厌动作不协调所致。第二个作用是歌唱的时候,会厌竖起,形成通道让声音流畅地输出。
3、 共鸣器官
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由于音商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鸣发挥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鸣应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是*头腔鸣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闪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歌声。
4、 咬字吐字器官
咬字吐字器官(即语言器官)包括唇、舌、牙齿和上腭等。这些器官活动时的位置和不同的着力部位,形成了辅音和元音(即语言)。发声歌唱时,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动作比平时说话要更加敏捷而夸张。敏捷是为了使咬字准确清晰,夸张是为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韵母通畅地引长发挥。所以语言器官是我们在吐字咬字时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学习吐字咬字时出声、引长和归韵的重要器官。声音是歌唱的基础,要训练好声音进行歌唱,首先要了解所参与发声器官的构造和作用。歌唱运动的感觉远不如看得见、摸得着的如钢琴、小提琴训练那样的肌体运动来得容易,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歌唱者要有敏锐的自我感觉,并在专业声乐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训练,以形成条件反射去断定自己的声音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声器官运动的基本规律。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上述各部分器官及它们的运动形式是歌唱的生理学为基础,而这些器官的协调活动,则是在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支配下完成的。任何身体的运动都受到心理的指挥或暗示,歌唱者的意志、情感、愿望及舞台感觉等等,很大一部分与心理的因素有关,有时候心理的制约因素甚至比发声技术更重要地左右着我们的训练,我们应该充分注意到心理的重要性,当我们在歌唱时,尤其在台上表演时,则需将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内容与情感上,以情带声,而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在具体器官的位置及活动状态上。
二、 歌唱的姿势
有人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发声的源泉。”唱歌训练,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往往不够重视姿势,姿势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发声时各个器官配合的协调姿势,姿势的正确了,发声各部分就能正常地工作,而不正确的姿势,则往往带来不正确的声音。这好比我们的跑步运动员,赛跑时如果没有正确的跑步姿势,就会直接影响跑步的速度一样。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1、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这里的放松绝不是松垮、瘫痪,它应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也就是精神饱满的状态。2、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下后一点,小腹收缩,两臂自然垂落,全身有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3、两脚一前一后稍分开,前脚着力、身体的重量要平稳,重量落在双脚上。4、面部,眼神要自然生动,眉、眼、嘴是五官中的重要部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在演唱中眼睛切记应当张大一些,不要眯起眼,虚着唱歌。5、嘴巴是歌唱的喇叭,应当张得开,放得松,切记紧咬牙关。6、还有歌唱时下颌收回,正确的感觉应该是仿佛由小腹到两眉之间形成一条直线,脖子和后背、腰部连成一线,这样才使气息畅通无阻。7、演唱时可根据歌曲的内在情感赋予适当的动作,但动作要简练大方,切忌矫揉造作,画蛇添足。坐唱的姿势与站立时的要求一样,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在椅背上,注意臀部不要坐满整个凳面,约坐1/3的面积,两脚稍分开,自然弯曲,不能跷腿坐,也不能两腿交*叠起
三、 歌唱的呼吸
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乃是歌唱艺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由呼吸控制的歌声才是声乐,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声乐界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之说,说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确实是歌唱者首先应该学会的一项基本功。
歌唱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说话的呼吸是不大一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说话交流思想感情,因为一般距离较近时所需音量就较小,气息较浅,不用很大的力度,也不用传得很远,而且我们说话连续用嗓时间长了,嗓音就容易疲劳、嘶哑,这种说话的呼吸若用于唱歌就显得不能胜任了。唱歌是为了抒发情感,是要唱给别人听的。歌唱时面对的往往是大庭广众,须将歌声传至每个角落,因而要求声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变化,要有长时间歌唱的能力,并要求根据歌曲的需要,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地输送气息,要做到这些,就不是简单的事了。所以歌唱时的呼吸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有它自身特有的一套规律和方法,它是一项技术性问题,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呼吸运动包含着吸气和吐气两个过程。
1、 吸气
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将气吸到肺的底部,注意不可抬肩,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腹部方面,横膈膜逐渐扩张,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小腹则要用力收缩,不扩张。背部要挺立,脊柱几乎是不动的,但它的两侧却是可以动的,而且也是必须向下和向左右扩张的,这时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贮在那里,保持住然后再缓缓将气吐出。
2、 吐气
唱歌用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点很重要,就好比给自行车打足了气,不能一下子放松了,这里还有一个保持呼吸的问题,要保持住气息,就必须在唱的过程中永远保持吸气的状态,控制住气息徐徐吐出,要节省用气,均匀地吐气,这就是所谓气息的对抗。在呼和吸的过程中,要注意呼吸僵硬的感觉,整个身体表情都应该是积极放松的,紧张的部位就是横膈膜、两肋,两肋就像是一只充足的气球一样,我们要让声音坐在上面,往下拉,不能让气球往上浮起来,也就是说要把气息拉住,不能让它提上来,这就牵涉到一个气息支点的问题。
3、 唱歌时要有气息支持点
支持点也就是声音要有一个立足的地方,这个立足点也就是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做支持点,当我们咳嗽或笑的时候,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支持作用。没有经过呼吸训练的人,常常唱歌时,脸红脖子粗的,青筋直暴,歌声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等,都是与气息支持点没有保持住有关。反之,我们掌握了呼吸方法,有了支持点的感觉,那么,当我闪歌唱发声时,便会感到声音仿佛落在我们所控制的气息上,也就是说声音是由呼吸来支持了,这种声音不但悦耳响亮,而且能强弱自如地做出各种变化来。
4、 不同的乐句用气是不同的
我们在进行胸腹式呼吸时,呼吸气势的强弱、吐气的方法要根据所唱歌曲(或乐句)的不同要求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不同的呼吸练习法。
1) 缓吸缓呼 这是我们在训练和歌唱时常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胸腔自然挺起,用口、鼻将气息慢慢吸到肺叶下部,横隔膜下降,两肋肌肉向外扩张(也就是腰围扩张),小腹向内微收。这种吸气要求自然放松,平稳柔和地进行,就像我们去闻花的芳香时的感觉一样,闻花的感觉使我们吸气吸得深,就像做深呼吸运动一样,但吸气时不要用太大的力,只要轻轻地挺住胸廓和上腹部,然后慢慢呼气。呼气时,注意保持吸气状态,控制住两肋和横膈膜,也就是控制住了气息,使之平稳、均匀、持续、连贯地慢慢吐出。有一种感觉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呼气时下肋和横隔膜的保持状态:就是在缓吸后做慢慢地吹掉桌上的灰尘的动作,这里需要长长地吹气,也就是在做长音的呼气练习,我们常说:“长音像吹灰,短音像吹蜡”,是一种吐气的感觉。
2) 急吸急呼 急吸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口、鼻迅速把气息促而深入地吸到肺叶下部,并将气息保持住,然后,按照缓呼的要求而呼出。我们在演唱实践中经常要用到的,因为在歌曲的句与句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吸气不通话你有很长的停顿时间,往往采用“偷气”的办法来吸入且要吸得不让人发现,这就是急吸缓呼的作用。为了培养呼吸的控制力,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练习曲及歌曲中的某些乐句做带词的练习,效果较好。卡鲁索说过,歌者能否踏上成功之路,首先要看他对于呼吸器官的操纵和运用,是否建立了强固的基础。
四、 歌唱的发声
歌唱时的发声和说话时的发声是不完全一样的,说话式的唱歌或放大了的说话,都是不对的,这会没有色彩,不是音乐化了的发声。所以说说话的发声是不能适应歌唱的的需要的,我们必须讲究发声方法,帮助学唱歌的人把普通的声带磨炼成能发出优美、动听、有持久力的合乎科学方法的、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来。
1、 喉头和声带
喉头和声带,是歌唱的发声器官,是歌唱的核心部位,是通向整体歌唱的要塞,是打开歌唱艺术宝库的金钥匙。因此,了解和搞清喉头与声带在歌唱时应处的位置和状态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歌唱时喉头位置应该比平时说话时偏低一些(就像我们深吸气时的喉头感觉,因为吸气时的喉位,比静止时的喉位略低一点)有很多人把喉头处于吸气时的位置称为“水平位”。在歌唱时字与字、句与句的转换中,喉头要始终处于这一位置,而不应做离开水平位的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的移动,当然喉头位置的稳定是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而不是僵死不动的稳定。就像浮在水面上的皮球永远稳定在水面上的道理一样,若把皮球比做喉头,皮球浮在水面的状态就好像喉头稳定在吸气位的状态一样。所以歌唱时的喉头位置应始终处于低而自如的稳定位置和喉头壁打开的状态。
2、 打开喉咙
在歌唱训练中“打开喉咙”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打开喉咙”也就是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牙关打开,下巴放松自然放下而稍后拉,这时候的喉咙是打开的。那么如何能帮助初学者“打开喉咙”呢?
1)“打哈欠”的状态 “打哈欠”状态可以让口腔打开自然,放松,口盖抬起,口腔内空间增长增大。所以在唱歌时,咽喉不要闭塞,要使咽喉张开,让气息自如地送出来,“哈欠”状态确实是打开喉咙的好办法,也使歌唱者保证了一个很好的演唱状态。在平时练习时,还可以用闭嘴的“打哈欠”,闭口打哈欠的时候,里边的状态也是开的、抬的,如果我们在唱歌的时候都能保持这个状态的话,那你的声音就不会是“白”的、“扁”的了,你的声音就会是“竖的”、“圆的”了。
2)用“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 我们讲的“微笑”不是光笑,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来。“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开,大牙关打开,面部两边的笑肌(颧骨)呈微笑状,这样的微笑状态可以使你的喉咙打开,可以使你获得高位置的声音。“歌唱状态就是里边的哈欠,处头的微笑”,这话很精辟。
3、 良好的中声区
中声区是唱歌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中声区,就谈不到其他的一切。我们应当重视中声区的练习,多在中声区下功夫,不要急于唱很高的音。练习时,我们先从中声区以中、小音量练习开始,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巩固以后,再慢慢向较高一点或较低一点的音域发展,初学者一定要遵循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一开始就猛练高音,不但不会获得正确的高音,反而会毁坏声带。中声区应该*前,明亮,轻松流畅,不费力,这样才能往上发展,为演唱高音打开通路。中声区的声音不要强求音量,而是要自然自如,要求音色优美和声音的灵活性。每个声部的重要音区都是中声区。中声区要做到吸气深,呼吸力求自然,有弹性,积极向上,有支持点,喉头稳定松驰,不论唱高、低不同的音,喉头的感觉都在一个位置上,声音要往外送,但又要使声音从头到尾保持在同一音型和位置上。我们常比喻说“声音要像穿珍珠一样,把每个音穿在一条线上”等等,就是说声音要连贯、统一、圆润。
4、 关于换声区
当你从低音往上唱时,唱到一定的地方,就会感到困难,容易卡壳,这就是到了换声区了,这时,你必须运用某种方法才能继续入上唱。歌唱者首先应基本掌握了虽声区的唱法,然后因人而异地作具体调整。有几种方法大家可以实践一下:
1)“倒抽一口气”的动作 就是歌者在唱到换声的音时(发元音的同时),做一个倒抽一口气的动作,好像“吓一跳”的生理状态,让喉头稍向下,向后退让,以使口咽腔充分打开,同时将中声区歌唱时向上齿龈背后发送的气息,随着音高逐渐向上挪动,嘴也随着逐渐张开,此时声音感觉更向上,向更远的前方发送。这时声音就自然地进入了换声区。
2)母音转换手法 就是在唱到换声区的时候提前让声音掩盖一点,声音暗一点,出气量小一点,小舌头抬起一点。在碰到换声点时,有一点必须强调指出,就是你感到声音唱上去困难时,甚至声音感到要出现破音时,千万不要变化发声器官的形态,不要乱动,乱使劲,一定要坚持迎着声音唱下去就可以了。其实换声点的总是就是一个“混声”的问题,就是真假声结合的问题。掩盖一些的声音就是有了假声的成分,但又不能全假,必须与真声混合在一起,声音的衔接才不会有痕迹,声音才不会虚和空。所以学会换声点的过渡也就学会了假声的唱法,而假声位置对唱歌、解决声音的统一是大有好处的。
唱歌的声音美不但要共鸣好,混声好,关闭好,还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声带,它很娇嫩的.
声音要好听,除了天生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努力,相当一部分男人天生就会混声,会关闭,他们唱高音都毫不费力,但是他们的低音区却一塌糊涂,就像张信哲,熊天平,张雨生,等人那样,他们都不能算得上是全能歌手.
因此你大可不必羡慕那些有天赋的人,唱歌这东西讲的最主要是技巧和方法而不是天赋.
因此你要练好唱工必须要,1.练好乐感,就是音准,和节奏感,多听歌手的歌,听时要注意他唱的调,然后你跟着唱时,看看有没有降了或者升了,多模仿,不要害怕模仿了别人自己的风格就没有,其实当你模仿到一定程度后,你可以用你模仿下来的声音作基础,建立你自己的风格.2你要明白什么是真音,什么是假音,这很简单也很重要,是基础里的基础3.练习混声,练好混声你照样可以唱到张信哲,林俊杰,陶喆等人的歌了,混声就是真音与假音的混合体,对男生来说这个比较难,因此更需要坚持练习,3练关闭唱法,为什么有的人说话那么响亮,富有穿透力?那就是他用了关闭,一旦运用到唱法来,可以使你的声音响亮,富有穿透力并且不费力,
一旦练好了以上的东西,你应该可以自我调节自己的嗓音了,甚至你还可以模仿出几个人的嗓音了.
对绝大多数朋友来说,可以按以下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No.1 [原创]初级发声1:发声综述
No.2 [原创]初级发声2:初学必看汽泡音之蜕变起点
No.3 [原创]初级发声3:汽泡音之练声大法
No.4 [原创]初级气息1:大家来练气吧 -----我们的气息
No.5 [原创]初级气息2:练气息要用到身体的哪些地方?
No.6 [原创]初级气息3:从生活中的动作 一步步掌握 气息
No.7 [原创]初级气息4:气息练习来啦 连绵不断
No.8 [原创]初级气息5:气息再练习 气吞山河 气贯长虹
No.9 [原创]初级咬字1:会说不一定会唱
No.10 [原创]初级咬字2:字要念清楚 才能更感人
No.11 [原创]初级咬字3:口型和面部表情
No.12 [原创]初级咬字4:咬字的发力 最重要也是最难做
No.13 [原创]初级传声:有前大就有后小
No.14 [原创]初级传声2:形成角的两条边(线)
No.15 [原创]初级传声3:用声带来唱歌
告诫朋友们:
1 声乐是需要系统全面学习的,请做好长期学习的打算,打算今天看了几行字明天就成高手的人趁早放弃.
2 单看文字教程会产生误区,最好能看视频教程,听老师的示范和讲解,避免练歪!
KTV唱歌技巧
我们平时生活中采用的是自然式呼吸,这种是下意识的,气吸得少而浅,呼气也不用控制,一次呼吸只要三秒钟左右,不能用于歌唱。歌唱的呼吸是比较深的腹式呼吸法,既气要吸到腰的周围,然后利用呼气肌和吸气肌的对抗,找到用力的支点。一次呼吸往往长达十几秒钟,歌唱的高低强弱,茚扬顿挫的变化,全*呼吸肌肉灵活有力的运动来完成。唱歌时要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声音完全由气息来控制,这就是人们说的“声*气传”。
⒈吸气
想象自己处于一个美丽的花园之中,深深地闻了一下鲜花的异香----好,这就是歌唱的吸气,这样吸气得才深。吸气要用鼻和口同时自然的进行,尽力作到平稳轻巧,柔和,不可用强制力量,不能僵,气要吸得深,不可吸在上胸和心窝处。吸气以后要有像打喷嚏之前那样短暂的一憋,体会一下腰周围的扩张,膨胀的感觉。找到这种感觉是唱歌的关键。
⒉呼气
呼气的方法就是利用横膈膜的力量把腰腹扩张的感觉一直保持住。想象自己手里拿一大瓶香油往另一个小瓶里灌时那种小心翼翼,憋住气息的感觉,呼气要均匀,舒缓。各位可以准备一张10平方大小的薄纸片,放在墙上,距离它4---6CM,吸气后保持一下,然后用口吹气使之不落地,半分钟以上便为合格。也可以代之以一只燃烧的蜡烛,对着火苗发“U”音,正确的气息是火苗倒而不灭,时间越唱越好。
⒊怎样训练横膈膜的力量
横膈膜的力量对气息的保持和声音的力度都很重要。
传统的训练方法有;
⒈数数字;深吸一口气,利用腰腹的力量保持住,从1开始数,数到60为合格。数数要均匀要有节奏,不能偷气。
⒉吹灰;深吸一口气,然后就像吹掉桌上的灰尘一样往前吹气,节奏是一慢而快,体会横膈膜的力量。
⒊多做仰卧起坐,增强腰腹的力量。
颤音
颤音是利用气息与喉结的配合,使声音产生波动感,起伏感。这是抒情歌曲中最常用的技巧之一。颤音有很多种类。如周华健的颤音幅度适中,不大不小;齐秦爱用小颤;邓丽君,张学友则以大颤见长;而日本歌曲的特点是“先直后颤”,即后唱一段直音,再开始颤,幅度有小到大,频率有慢到快,这需要功夫。很多朋友不会这个技巧,不要泄气,这完全可以练出来的。关键是气息与喉头要配合好,千万不要只用喉头,发出一种类似羊叫的小抖音。
气声
在发生时,如果气先与声出,气多声少,就会发出气声。它使歌声更柔媚,更动人心魄。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第一段,林忆莲的《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第一段也是典型的气声唱法。
哭腔
哭腔是目前通俗歌曲演唱中最流行的技巧之一,它是再喉间和用猛然加大气息而产生的爆发力,发出一种类似痛苦的声音。张学友,周华健是哭腔的代表人物。哭腔用的好可以增加歌曲的感染力,但也不可用的太滥。
挑音
挑音是一位优秀歌手必须掌握的但往往又是最容易被忽列的小技巧。它是在字尾声音向下滑在忽然往上一挑而发出的。周华健再歌唱时挑音用的很讲究,很到位。有的歌手喜欢有大挑音,如叶倩文,她演唱的《真心真意过一生》,《明月心》等歌曲,几乎每句歌词的结尾都有一个幅度很大的挑音。
噎音
噎音是一种在喉间发出的类似哽咽的声音,港台歌手唱噎音最有代表的是王杰。王杰之所以给人一种悲凉沧桑之感就是因为他的歌声中“噎音”,“哭腔”特别多。
歌唱呼吸的三种类型
胸式呼吸:这是一种主要依靠胸腔控制气息的呼吸法。吸气时双肩上抬,只用胸部的扩张和回缩动作进行呼吸。这种呼吸法由于只用胸腔上部,即抬肩来进行呼吸,因而吸气太浅,气息的容量小,没有利用横膈膜与腹部肌肉控制气息的能力;气息保持不住,容易很快泄掉;还会引起喉头、颈肌、下腭和舌根的紧张,影响音域的扩大和声区的统一,声音缺乏应有的色彩变化,易产生逼紧、生硬的效果。
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法主要靠下降横膈膜,用腹部肌肉控制气息,唱时胸部不抬起,只用凸肚子或瘪肚子的方式呼吸,或者呼气时小腹不但不收缩, 还向外凸出。运用这种呼吸法的人,因将气息压迫得过深,腹部膨胀,使胸腔肋骨受到压缩,失去胸腔肋间肌肉控制呼吸的能力,气息容量不大,并不能积极地对声带形成应有的压力,声音滞重不灵活,空洞、无力,高音尤为困难。
胸腹式呼吸:这是目前声乐界大多数人认为最可取的歌唱呼吸方法。它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肉膈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它的优点在于全面地调动了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使胸腔、横膈膜和腹肌互相配合,协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由于吸气时下降横膈膜和张开肋骨同时并用,使胸腔全面扩大,气息的容量大;控制气息的能力强,呼气呼气均匀而深沉,并能对呼气气势的强弱进行调节,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控制自如。这种呼吸法解除了胸部的僵硬紧张,呼吸支点明显,音量、音域都得以扩大,声区调和统一,声音的表现力丰富。
这儿我们还着重说明一下呼吸支点及其作用。歌唱时,我们用了胸腹式呼吸法进行呼吸,就会产生呼吸支点的感觉。所谓呼吸支点,一方面是指气息的保持部分,即利用胸腔肋间肌、腹和横膈膜控制气息的呼出,使气息呼出时均匀而有节制;另一方面是指声带支点,就是声门闭合,根据所发音的高、低、强、弱,调整呼气的压力和声带长度、厚度和张力,使有节制的呼气与声带正常的振动密切配合。
如果呼吸有了支点的感觉,那么当我们歌唱发声时,便会感到发每个音都是用气息支持的,发出的声音不但响亮、悦耳,并且具有伸缩性和色彩变化,而颈部肌肉、下腭、舌根等并不感到紧张。不论唱高、低、强弱的声音,都要有呼吸支点,也就是说,所有的声音都必须用气息来支持。当我们发声时,控制呼吸声带松紧和张力的力量应有大小变化,便不会失去呼吸支点的感觉。
那么,怎样才能产生呼吸支点的感觉呢?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正确地使用胸腹式呼吸。胸腹式吸气时,横膈膜下降,使胸腔底部向下伸展,同时胸腔两肋张开,使胸腔全面扩大。此时,因胸腔和肺部扩大,外界空气即入肺内。呼气时,一方面依靠胸腔本身的弹性作用和胸腔呼气肌肉用力,逐渐将肋骨拉下,使胸腔缩小;另一方面,腹部肌肉有控制地收缩,压迫腹腔内器官向上,使横膈膜逐渐抬起(回复原来位置)。以上两种方面的呼气动作互相配合,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出。
呼吸的注意事项
呼吸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不可过浅或过深(如胸腹式呼吸)。
2.吸气要柔和、平稳,全胸部自然地扩张,不能用强制的力量,否则呼吸器官各部分会产生僵硬、逼紧的感觉。
3.吸气需口鼻同时吸,快而且深,无杂音。呼气则缓慢、节制、均匀。
4.气息吸入后必须善于保持,不要一下子让气息很快泄掉,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让横膈膜与胸腔吸气肌肉放松,而要保持胸腔的扩张状态。
5.控制呼气的力量要适中,不能将气用力压住。错误地把保持气息当成紧压,用力挤压下肋和横膈膜,结果会产生沉重,逼紧的声音。
6.呼气时,上胸部要放松,保持自然的突起状态(不能僵硬),要用下胸肌和腹肌来操纵。
呼吸的方法
知道了如何进行胸腹式呼吸及注意事项后,接下去我们再简要地介绍一下线呼吸练习方法:
1.缓吸缓呼法――按照歌唱呼吸的要求,缓缓吸气,略停顿后,缓缓呼气。呼气时要均匀而有节制。注意呼吸保持部分不能有僵硬的感觉。
2.缓吸急呼法――缓缓吸气,略停顿后,急速呼气。注意呼出时腹肌和横膈膜急缩而有弹性的抽缩动作。
3.急吸缓呼法――急速吸气,略停顿后,缓缓呼气。这种呼吸法,是歌唱时最常用的一种,应经常练习。
4.急吸急呼法――急速吸气,急速呼气。
纯呼吸练习,还有多种方法,例如吸气后,长短交替呼出,如长、短、短、长、短、短或长、短、短、短、短、短、长等等。
当然,呼吸方法并不是千篇的一律的,没有两个人的呼吸方法完全相同,每个人都有他(她)自己呼吸的幅度和速度(呼吸幅度是 从吸气到呼气的全部范围),不可能完全一样。这点在练习的时候应注意。
作为一名歌唱学习者,在了解了歌唱发声器官的构造和掌握了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后还需要知道一些歌唱发声的原理。
当气息肺部经支气管、气管呼出时,喉头两声带才闭合,气息经过声门,引起声带的振动而发声。然而声带受气息磨擦振动而发出的基音是十分微弱的,没有头腔(鼻腔及鼻窦)、口咽腔和胸腔的打开状态和共鸣作用,噪音就不可能扩大和美化。音波只有在各共鸣的腔里得到调节的扩大,才能发出响亮、优美的歌唱性声音。
歌唱的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振动的频率高、低决定的,声带振动频率高(即每秒一闭一合的次数多),发出的声音就高;反之,声带振动的频率低,发出的声音就低。声音的强弱则是由声音振幅的大小决定的,声带来回颤动所占的空间大,所形成的振幅大,声音就强;声带来回颤动所占的空间小,所形成的振幅小,声音就弱。
在唱高、低、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歌唱器官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唱高音时,呼气压力大,声带紧张、缩短、变薄,张力相应增大,口腔内开度大,并明显地三到上部共鸣的作用。唱低音时,呼气压力减小,声带松弛、伸长、变厚,张力也相应减小,共鸣偏重在下部。唱强音时,呼吸的气势强,声音振幅大;唱弱音时,呼吸气势小,声音的振幅小。
初学唱歌的人往往只用喉部肌肉来调节声音的高、低、强、弱,唱高音就把喉咙卡紧,唱弱音就把喉咙缩小。其实,歌唱时高、低、强、弱音的变化, 是在听觉器官的操纵下面使呼吸、喉头声带和共鸣器官协调动作的结果。
人类的发声器官犹如管乐器,声带是乐器的嘴子或簧片,管子就是人的共鸣腔体。只有经过共鸣器官的共鸣,扩大了振幅、丰富了泛音,经口唇传出,才能变成我们听到的优美宏亮的歌声。这里需指出的是,有人为了获得大的音量而单纯加强呼气部力,他们以为呼气的功能越大,转换成的声能也就越大。岂不如这样一来就迫使喉头、声带处于被动的挡气状态,在强大的气流冲击下,喉头、声带都变得十分僵硬,声带处于纯肌肉操作,无法做正常的振动和调节,常常会出现憋气或漏气的现象。大量的气动能被消耗或泄掉,两片声带常常会发生不同步的振动,出现抖音或晃音。如果再用蛮力加强呼气力,声带客喉头挡不住气息的冲力,就会本能地借助喉外肌及会厌、咽喉共同捏紧来帮助挡气,这就是产生喉音、白声、喊声及鼻音等毛病的主要原因。所以这种发声法是不科学的,当人们意识不到的时候就不会自学的采用这种发声法,学唱的人应当注意这一点。
正确的发声首先要有的呼吸基础,即要有呼吸支点,喉头要稳定,声带的运动应与呼吸密切配合,适度调整。当然,要掌握正确的发声还远不止这些,例如还要求恰当地运用好歌唱的共鸣,使声音圆润、明亮,传得远,并富有力度变化和音色变化;要适度调整共鸣区,开发出宽广的音域,使声区调和、统一,声音上下走动无裂痕,行腔自如;音高、节奏都要唱得准确,唇舌、下腭的灵活自如,不能僵化,还要做到能正确、清晰地咬字吐字。如能做到以上这些,就能较好地掌握歌唱的发声技能。
著名的英国声乐大师威廉莎士比亚对于歌唱的发声曾概括了四句话:“用无声的呼吸把喉咙放松,开始发声就要落在准确的音上,像打哈欠样地唱着“啊”字,吸气好像是在激动时的模样”。虽然这四句话包括的内容还不算全面,仅指出了关于发声的某些要点,但他对如何正确地歌唱发声作了精辟的总结。总之,科学的发声方法是要使发声器官的功能得到正确发挥,养成习惯性的控制能力,使声音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2022吉他教学——怎样提高吉他弹奏的速度?


在吉他学习中,吉他谱的学习,和弦的学习等等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除吉他入门者以外的很多吉他高手在吉他弹奏时,速度是很快的,旁观者看起来会觉得非常的帅气,弹出来的旋律也非常动听。这也让很多人非常的羡慕,以至很多吉他爱好者都会通过各种渠道,专门的练习弹奏的速度。针对这样的需求下面就为各位带来提速的要诀。
对于提速,首先要解决的是手指运指幅度,要知道绝大多数“快手”的运指幅度是绝对很小的,这就需要你先练习保留指、24种半音组合、分指练习、换指半音阶等稳定手型的练习,初学者需要一个月左右;其次解决基本的音阶手型,练习基本的音阶,包括小调五声音阶、C调的七种指型(基础音阶先练8条)等等,要求弹音阶时手型正确、运指幅度小、颗粒感好且是两小节整数循环的;再然后才是真正的提速,先做前面8条音阶的十六分提速,再做六连音提速。必须从慢开始,具体后面介绍。需要注意的是,从一开始你必须练习节奏控制,包括基础节奏、重音转换、复合节奏,因为在提速中有很多人不是手跟不上而是心里节奏点跟不上,节奏感好的人提速都会更快。
教材摘抄部分:
基础音阶提速练习 基础音阶提速练习是最根本、最容易见效的练习,只要你练习几个星期,就能有很明显的效果。 再次强调,音阶练习只能提高手指灵活性,无法解决运指状态、运指幅度、音符把握性等,所以一定要训练完“练习18”以前的各种基础手指运动部分并达到要求才能做提速,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的手指运动问题的,也很难提高自己的演奏速度的。 基础音阶提速的具体要求及相关事项:
(1)必须用节拍器、用脚打拍子、身体下沉控制节奏,练习时一定要逐渐建立基本的十六分音符或六连音的每个音符在内心的时值点。
(2)音阶主要以A自然小调、C自然大调的七种指型为主,即共八条音阶指型运动。
(3)演奏时每条音阶指型都要多次循环反复,一定要整数循环,如以3/4或4/4拍的两小节为单位等,每拍十六分或六连音,一般至少反复5遍以上才能换下一条音阶指型。
(4)每天必须由慢到快循序渐进,十六分音符从每分钟60(后面不再说每分钟了,直接标数字来表示每分钟的速度)的速度开始,六连音从50的速度开始,当每种指型反复5遍以上、所有指型练完后,才能换下一个速度,具体的速度提升要求参考“练习43”、“练习44”。
(5)我们必须清楚当天练完提速后自己在保证力度、颗粒性的基础上所能达到的最高速度(在开始的几天内,这个最高速度是上升最快的,大概每天提升5—10的速度)然后每天在此基础上,至少再提升20个速度,虽然这时的音符质量是不好的,这主要为了先建立速度拨弦状态、内心对音符时值点的感觉,为下一天的更快速度做准备。
(6)我们在完成了“练习18”以前的所有基础训练后,大多数人此时的十六分音符演奏速度大概在100—120的速度,在每天至少练习三个小时提速的状态下,一星期后大概提升40个速度左右,一个月至两个月大概可以提升60个左右的速度。
(7)十六分音符速度不能达到160、六连音速度不能达到100之前,都必须用干琴音色提速以保证音符的质量,达到之后可以加失真练习以达到更快的速度,但仍然要时刻注意音符质量。
(8)提速达标的标准是:干琴音色,十六分音符达到180(木吉他右手指弹150)的速度、六连音达到120(木吉他右手指弹100)的速度,达到此标准后,电吉他加失真就能演奏二百多速度的十六分音符了,这样以后就不用每天练习提速了,每周练习两、三次保持即可。
(9)速度不是最重要的,保证音符质量才是最重要的,每天仍然别忘了练习以前第一部分的手指基础训练,相对来说,练习时间可以缩短一些。

2022吉他教学——怎样才能弹好吉他?


要怎么才能弹得一手好吉他?很多初接触还未吉他入门的新手朋友们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这是很正常的,在学习吉他中,我们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能成功者无不付出巨大代价,或许倾尽一生心血也未必能成。作为吉他爱好者,虽然我们不用通过吉他这种方式来获得成功,但就算当做一项业余爱好,疏于练习的话就算早已吉他入门,吉他之于你也只是一把家居装饰品而已……
学海无涯,谦虚的学习各种吉他音乐知识,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珍惜自己的美好时光,不能把时间全浪费在玩网吧和网络游戏上了,不能做游戏的奴隶!我们要相信自己,要在某一方面有所追求。至少我们以吉他引以为豪,至少我们的青春有些浪漫。
好了,说了半天的废话。我们言归正传!究竟怎样才能弹好琴呢?首先我们纠正一下学习理念,怎样才算是系统的学习吉他?绝不是爬爬格子、走走音阶、学些乐理、学些技巧就是所谓的系统化学习吉他这么简单。以下是我多年学习吉他过程中的一些认知,以此提醒大家,和大家共勉。
认知一:对左右手每个手指的强化、独立、扩展训练是重点,也是演奏家们每日必修课之一。
认知二:对歌曲旋律中出现的各种音符时值,如四分、八分、十六分、切分、附点等逐一训练。不光是明白,而是消化在吉他练习中。
认知三:对各种大小调的自然音阶和五声音阶,以及布鲁斯音阶的练习势在必行。弹好了,可以让我们的手纵横于吉他指板之上。千万别被音阶吓住,其实就是一种学习模式,一通百通。
认知四:和弦的练习和音阶练习模式差不多,都是有章可循的,学会一种和弦,就能打倒一片。很多时候,除了弹唱现有编配好和弦的歌曲外,有很多新歌曲我们想唱唱,那么学习歌曲的和声配置就是我们要学的课程之一。
认知五:各种吉他技巧层出不穷,到底学什么技巧实用,要看我们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是什么。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在诸多的乐谱练习中,细节的把握至关重要。要想我们手中的琴会歌唱,揉弦颤音首当其冲,揉弦的快慢和深浅会直接影响到旋律的感情发挥,其实也是你的魂之歌唱。说白了就是感觉的展现;要想手中的琴会说话,就需非常熟练的把各种吉他技巧应用到歌曲当中,你能HOLD住它们的存在;要想旋律在我们的琴声中激昂奋进,百转千回,最难啃的即兴的吉他SOLO我们逃避不了。
认知六:吉他达人和高手是练出来的。最牛叉的现代吉他炫技我们绝不能错过,因此关注最新吉他信息和动态必不可少,我们要及时跟进最先进、最激烈的吉他前沿阵地。有啥炫技和动人的旋律,大家需要多多交流,最好多参加一些吉他音乐社团活动,也为枯燥的练习添加兴奋剂。
认知七:要坚持多久才能练成吉他高手?何为坚持,前不久在电视媒体上的一个娱乐节目上,著名音乐人郑钧说了一句话:我自己写的歌曲,每首至少唱一千遍以上。可想而知,任何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有一天你成功了也绝非偶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理论是没错的!在未来学琴的道路上,要是没有一种坚强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训练是难以成事的。静下心来好好想想,现在放弃还来的及,别到最后被琴伤了自尊。
认知八:最为重要的一条。说和想再多也没用!我们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练习、练习、再练习!最后预祝大家学琴快乐、快乐的弹好琴,让我们在学琴的过程中追逐自己的快乐。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吉他音乐爱好者,学习吉他你懂的!

2022吉他教学——怎样弹好民谣吉他?


木吉他最常见的就是古典吉他与民谣吉他,古典吉他在吉他教学、演奏方式、拨弦方法、指甲的修剪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民谣吉他的演奏比起古典吉他相对要自由和随意。民谣吉他站着、坐着弹都可以,也有双腿平放在地上,将吉他的共鸣箱凹陷处置于右腿上。无论采用那种姿势都应身体放松,琴头略向上倾斜。
左手动作:
手腕应略向外送出。 拇指原则上应按在琴颈的中间,拇指的方向不应该与指板平行,而且应在食指和中指中间。但民谣的琴颈较窄,大拇指的指法就不是一成不变了,有时拇指也可以按弦。无论采用什么指位都应有利于换把。 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组合方式有很多,但有一些必须坚持的法则:(1)各指要用指尖按弦。(2)各指要尽量垂直于指扳的角度按弦。(3)按弦的位置要尽量靠近品位。(4)各指关节要呈弯曲状,不可僵直或向内弯曲成折指。
右手动作:很多人都以为左手很重要而忽略了右手。右手的弹奏关系到音色的变法和情绪的处理。将右手以肘部为支点,轻放在琴箱后方凸起的地方,手腕稍向外凸利于手指的拨弦。拇指应在其它指的前面,不应躲在其它指的后面。原则上大拇指负责4,5,6弦,食指负责3弦,中指负责2弦,无名指负责1弦。触弦的位置一般在音孔附近。
右手拨弦的方法有两种:Apoyando(靠弦奏法)、Al aire(不靠弦奏法)
靠弦奏法拨弦后停靠在下根弦,通常用于旋律音和低声部的音。 不靠弦奏法拨弦后不停靠在下根弦,通常用于分解和弦和快速乐句。
民谣吉他的姿势比较随意,上面所说的是一般的原则和规律,有一天你看到民谣吉他大师弹琴你会吓一跳的,布鲁斯吉他大师Eric Clapton的演奏姿势就有一些不同, 他的手指比较长,但基本的原则是不变的。

2022吉他教学——怎样练习一万小时?


随着畅销书《异类》的流行,“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个口号现在是尽人皆知。也许仍然有不少人相信那些不世出的天才必有天生的神秘能力,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所有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不但如此,最近几年的科学进展,人们可能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关于怎样炼成天才的统一理论。
好消息是除了某些体育项目对天生的身高和体型有特殊要求之外,神秘的天生素质并不存在,也就是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顶级高手。早在20多年以前,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家 Benjamin Bloom 就曾经深入考察过120名从音乐到数学多个领域内的精英人物,发现他们幼年时代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后人的研究更证明,在多个领域内,就连智商都跟一个人能不能达到专家水平没关系。
有个匈牙利心理学家很早就相信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为了证明这一点,他选择了一个传统上女性不擅长的项目,也就是国际象棋。结果他和妻子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训练成了国际象棋世界大师,这就是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这个实验甚至证明哪怕你不爱好这个领域,也能被训练成这个领域的大师,因为三姐妹中的一个并不怎么喜欢国际象棋。
而坏消息是成为大师需要长时间的苦练。每天练三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但这只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统计表明对音乐家而言,世界级水平要求的训练时间是十五到二十五年。但最关键的并不是练习的时间,而是练习的方法。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传统思维比较强调一个“苦”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甚至是头悬梁锥刺股。而近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则开始强调一个“爱”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寓教于乐,“哈佛女孩”的家长们纷纷写书,介绍自己的孩子如何一路玩进名校。
很多励志故事和流行的成功学书籍最爱强调的似乎是“顿悟”,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没想通,他没有认识到真正的自己!好像一旦一个人顿悟到了真正的自己,他就会非常简单地在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领域成为天才人物。一个销售员可能认为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个小说家,一个医生可能认为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个画家 —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从来没有写过小说或者画过画 — 但他们认为他们距离“真正的自己”只有一步之遥,一旦尝试了就会爆发天才。
所有这些关于成功学的个人经验和励志故事都不科学。假设一个成功人士做过一百件事,包括参加演讲比赛,衣着有个性,听英文歌曲,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等等,他会非常自得地把这一百件事都写进自传,没准还要加上女朋友的影响。然而其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可能只有四件事,问题是他和读者都不知道是哪四件。
科学家不信励志故事,他们只相信调查研究。在过去二三十年内,心理学家们系统地调研了各行各业内的从新手,一般专家到世界级大师们的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棋手,医生,数学家,有超强记忆力者等等,试图发现其中的共性。他们的研究甚至细致到精确记录一所音乐学院的所有学生每天干的每一件小事,用多少时间做每件事,父母和家庭环境,来比较到底是什么使得那些音乐天才脱颖而出。
现在这项工作已经成熟了。2006年,一本900多页的书,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出版。这是“怎样炼成天才”研究的一本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此书直接引领了后来一系列畅销书的出现,包括格拉德威尔的《异类》,Geoff Colvin 的 Talent is Overrated,和 Daniel Coyle 的 The Talent Code 等等。科学家们不但证明了高手是练出来的,而且通过考察各个领域最好的训练方法的共性,总结了一套统一的练习方法,这就是所谓“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过去多年来,训练方法是不断进步的。比如说作曲,假设一名普通学生使用普通训练方法六年时间能达到的水平,另一个学生使用新的训练方法三年就能达到,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新训练方法的“有效指数”是200%。统计表明,莫扎特当时的训练,他的有效指数是130%。而二十世纪的天才也许没有莫扎特有名,但其训练水平都能达到300%到500%!十三世纪的哲学家培根曾经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少于30年之内掌握数学,而现在的学生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学到多得多的数学,教学方法进步了。事实上,我们今天在所有领域都比过去做得更好,体育世界纪录被不断打破,艺术家们的技巧也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
训练方法重要性的另一个体现是“天才”的扎堆出现,比如曾经有一个时期俄罗斯对女子网球,韩国对女子曲棍球,更不必说中国对乒乓球的的绝对优势。更进一步,哪怕你这个国家传统上并不擅长这个项目,只要有一名教练摸索掌握了科学训练法,那么他就可以带出一代绝世高手,比如中国花样滑冰教练姚滨。人们经常感慨中国十多亿人居然找不到11个足球天才 — 如果天才是天生的,那么十多亿人必然足以产生很多天才,但天才是练出来的,而中国缺乏有效的练习环境,人口再多也比不上欧洲小国。
刻意练习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它的特点。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高手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总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学习方法。
2. 大量重复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美国加州有个“害羞诊所”(The Shyness Clinic),专门帮助那些比如说不敢和异性说话的人克服害羞心理。这个诊所的心理学家不相信什么心理暗示疗法,什么童年回忆之类,他们相信练习。他们认为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观点。怎么治疗恐女症?做法是设计各种不同难度的场合进行对话训练。最初是在房间内集体对话,角色扮演。然后是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讪要求约会。最高难度是有意在公共场合做出使自己难堪的事情,比如去超市把一个西瓜掉在地上摔坏。
这种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的办法正是MBA课程的精髓。在商学院里一个学生每周可能要面对20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学生们首先自己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的决策。军事学院的模拟战,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包括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都是重复训练。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甚至有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的要求,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统计表明工作多年的医生通过读X光片诊断罕见病症的水平反而不如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 — 因为很少遇到这种病例,而在医学院学到的东西早就忘了。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定期地让医生们拿过去的旧X光片集中训练,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碰到。
3.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和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也许对一般人来说小学老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教会了他什么东西,曾经有过传道授业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对他们而言,老师和教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时的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从训练的角度,一个真正好教练是什么样的?John Wooden 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 UCLA 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 NCAA 冠军。为了获得 Wooden 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了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统计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 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而有75% 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能指出学生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4. 精神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认为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很可爱,她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员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因为太苦了。
科学家们曾经调查研究了一个音乐学院。他们把这里的所有小提琴学生分为好(将来主要是做音乐教师),更好,和最好(将来做演奏家)三个组。这三个组的学生 在很多方面都相同,比如都是从8岁左右开始练习,甚至现在每周的总的音乐相关活动(上课,学习, 练习)时间也相同,都是51个小时。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学生都了解一个道理:真正决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乐课,而是单独练习:
- 最好的两个组学生平均每周有24小时的单独练习,而第三个组只有9小时。
- 他们都认为单独练习是最困难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动。
- 最好的两个组的学生利用上午的晚些时候和下午的早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还很清醒;而第三个组利用下午的晚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已经很困了。
- 最好的两个组不仅仅练得多,而且睡眠也多。他们午睡也多。
那么是什么因素区分了前两个组呢?是学生的历史练习总时间。到18岁,最好的组中,学会平均总共练习了7410小时,而第二组是 5301小时,第三组 3420小时。第二组的人现在跟最好的组一样努力,可是已经晚了。可见要想成为世界级高手,一定要尽早投入训练,这就是为什么天才音乐家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了。
人脑的学习原理
现代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认为,几乎没有任何技能是人一出生就会的。哪怕是对简单物体的识别,把东西抓取过来这些简单的动作,也是婴儿后天学习的结果。一个人一出生的时候根本不可能预见到将来自己需要什么技能,基因不可能把一切技能都用遗传的方法事先编程,那样的话太浪费大脑的存储空间。最好的办法是不预设任何技能,只提供一个能够学习各种技能的能力,这就是人脑的巧妙之处。基因的做法是先预设一些对刺激的基本反应和感觉,比如看见好吃的东西我们会饿等等。这些基本的反应需要调动的神经较少。但对于更高级别的技能,比如演奏音乐,需要协调调动很多神经,就必须靠后天学习了。
人的任何一个技能,都是大脑内一系列神经纤维传递的电脉冲信号的组合。解剖表明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其大脑的神经结构非常不同,比如出租车司机大脑内识别方向的区域就特别发达。也就是说与计算机不同,人对于技能的掌握是在大脑硬件层次实现的。
而最近有一派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技能训练的关键,它的作用是像胶皮把电线包起来一样,把这些神经纤维给包起来,通过防止电脉冲外泄而使得信号更强,更快,更准确。不管练习什么,我们都是在练习大脑中的髓磷脂,就好像把一堆杂乱无章的电线被排列整齐变成电缆。直到2000年新技术允许科学家直接观察活体大脑内的髓磷脂之后,髓磷脂的作用才被发现,而且一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被在学术期刊上说明。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脑神经的高速公路,提高信号传递速度,并且可以把延迟时间减少30倍,总共提速3000倍,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想慢就慢。
人脑之中分布着大量“自由的”髓磷脂,它们观测脑神经纤维的信号发射和组合,哪些神经纤维用的越多,它们就过去把这一段线路给包起来,使得线路中的信号传递更快,形成高速公路。这就是为什么练习是如此重要。
髓磷脂理论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比如为什么小孩常会犯错?他们的神经系统都在,也知道对错,只是需要时间去建立起来髓磷脂的高速网络。为什么习惯一旦养成不容易改变?因为所谓“习惯”,其实是以神经纤维电缆组合的形式“长”在大脑之中的,髓磷脂一旦把神经包起来,它不会自动散开 — 改变习惯的唯一办法是形成新习惯。为什么年轻人学东西快?因为尽管人的一生之中髓磷脂都在生长,但年轻人生长得最快。最激进的理论则认为人跟猴子的最显著区别不在于脑神经元的多少,而在于人的髓磷脂比猴子多20%!解剖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是平均水平,但他拥有更多能够产生髓磷脂的细胞。
谁愿意练习一万小时?
看了钢琴家朗朗的传记之后,可能很多人会怀疑是否真的应该让孩子接受这样的苦练。实际上,顶级运动员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不练这一万小时,一定成不了高手,但问题是考虑到机遇因素练了这一万小时也未必成功。
这就是兴趣的作用了。如果说有什么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学家无法用后天训练解释的,那就是兴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感兴趣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
不论如何,刻意练习是个科学方法,值得我们把它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显然我们平时中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不符合刻意练习的特点,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能成为世界级高手。天才来自刻意练习。

2022吉他教学——如何正确的掌握拨片的弹奏方法?


很多人都很喜欢民谣吉他,这并不全是因为民谣吉他很容易上手,而是由于民谣吉他有其独特的魅力,可以在乡村,蓝调,流行,摇滚还有其他等等很多音乐风格中都有所表现,而且民谣吉他不比电吉他和古典吉他,它在操作上非常的自由和随意,因此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欢。
在弹奏方面大致要分为用手指和拨片两种,我简单说一下用拨片弹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民谣琴的琴弦是钢弦,这使它在音色方面具有华丽、明亮、穿透力强的特点,由于它的弦比较硬,弹出来的音色也是很有张力有力度感的。而用拨片弹琴则更能充分发挥民谣吉他的这种特性。
如何正确的使用拨片,是决定你能否获得好的音色的关键。拨片的形状各异、厚度也不同 ,在弹民谣吉他时我建议使用大一些的 、厚度在0.7毫米左右就可以,厚的拨片弹琴时听起来没有高音、而且低音太多,在扫弦时感觉混乱,声部不清晰;而过薄的拨片却是相反,高音太多、没有低音,整个听起来很飘、没有根,我觉得就是0.7左右的最好,高声部明亮但不刺耳、中声部丰富、低声部厚实饱满,整个声部清晰明朗,当然只是正确的使用拨片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使用它,这就是我们在弹奏时方法的问题了。
握拨片时用大拇指和食指就可以,拇指要覆盖拨片的一半并与拨片的中轴线垂直,食指则与中轴线平行,且指尖大约在拨片中心的位置,握拨片的力度以拨片不掉为准,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决不可死死的握着拨片,那样弹出来的声音会很僵硬,力度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毫无美感可言,民谣吉他和钢琴一样,是属于原声的确乐器,它不能借助别的东西加以美化,要想获得好听的音色、和强劲的表现力,比如说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之类的表现,那非我们的双手不行。
在弹奏时,拨片应尽量保持一个很好的状态,就是说拨片要尽量垂直与面板,且与琴弦垂直,尽量不要与琴弦成角度,为什么这样说呢?拨片与面板垂直弹,遇到的阻力会增加,我们弹时就会加大力度,这样才会把琴本身所具有的潜质放出来,还有拨片应尽量与琴弦平行,接触的确面积大,声音也会很清澈。在用拨片时,无论是分解还是扫弦,手腕都不要僵硬,要灵活,弹奏时是用小臂带动手腕的,在扫弦时要能感觉到你的拨片是粘在弦上的,该丰富的时候丰富,这要求你基本要把每根弦都扫到,要轻灵的时候轻灵,就是要有声部的选择哦

2022吉他教学之拾音器的选择与安装维护


可能一些还未吉他入门的新手或者刚刚接触吉他的朋友们,对拾音器还不是十分了解,但它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拾音器是电吉他的心脏,许多美妙的吉他音乐都是通过拾音器来传达声音的。不管你的吉他是上万元或者是一千元以下,只要安装了高质量的拾音器,都会让你有意外的惊喜!
目前的电吉他拾音器种类繁多,大体上分为主动式拾音器和被动式拾音器两种。具体又细分为双线圈,单线圈,小双线圈等。那么,什么是主动式和被动式呢?简单的说,主动式拾音器就是由电池驱动的拾音器,被动式拾音器就是没有电池驱动的拾音器。主动式拾音器一般以陶瓷磁铁为主要原料,而被动式拾音器是以磁钢磁铁为主要原料. 我们先了解了一些简单的拾音器知识,那么造成拾音器音质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拾音器基本上是由磁铁和绝缘的铜线圈构成的。磁铁感应琴弦的震动,产生流场。当琴弦震动时,在拾音器线圈的内部产生了交流电。交流电从拾音器一直传送到扬声器。这样美妙的旋律就诞生了!
大家都知道拾音器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磁铁,主要分为磁钢和陶瓷两种。磁钢主要是由铝,镍,钴构成,这种拾音器音色圆润,柔和,穿透力强,适合演奏BLUSE,JAZZ和POP音乐。陶瓷是磁铁和稀土的混合物,这种拾音器的寿命更长,这种拾音器的特点是功率强大,但是噪音很小,很适合用来弹奏摇滚乐。影响拾音器音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铜线圈缠绕的圈数。圈数越多,输出功率就越大,但是力度变化和高音也相应的减少。但是圈数如果太少,拾音器的音色又会过于单薄,不浑厚。这对于拾音器的音色是很关键的一步。 现在,市场上广为流行的拾音器品牌有两种。一种是SEYMOUR DUNCAN,一种是EMG。SEYMOUR DUNCAN拾音器的音色自然,穿透力强,主要以被动式拾音器为主。而EMG追求的是无噪音,输出功率大,主要以主动式拾音器为主,很多重型摇滚乐手和爵士乐手很喜欢这个牌子的拾音器。
怎样才能选择一款适合你的拾音器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直流电阻和谐振峰值,这是影响拾音器音色的关键一环。铜线的粗细和铜线的缠绕圈数两者都对决定直流电阻造成影响。一般来说,直流电阻越大,输出功率也就越大,高音就越低。对于单线圈拾音器而言VINTAGE音质的直流电阻一般是6.5K左右,高输出音质的直流电阻是15K。对于双线圈拾音器(HUMBUCKER)而言,直流电阻在7.5K—16.5K之间。这样看来,选择适合的拾音器似乎很简单,但是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决定拾音器音色的额几个因素之一。谐振峰值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如果拾音器的电阻频率达到最大,我们就说他达到了谐振峰值。谐振频率越高,拾音器的音色就越清晰。比如一款拾音器的谐振峰值是9.0KHz,而另一款是3.5KHz,那么我们就会知道前者的音色比较明亮.再比如一款拾音器的直流电阻是6.6K,而另一款为16.9K,我们就可以知道前者的输出功率比后者的小.您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比较您所知道的拾音器型号,除了直接聆听以外,这个方法是最直接的.(以上的选择方法适用于SEYMOUR DUNCAN 拾音器)
EMG拾音器诞生于1975年,因为当时很多吉他手为拾音器的噪音所困扰,所以EMG的工程师们就想尽办法,研制出了第一款带降噪效果的拾音器.现在我为大家介绍几款EMG经典的拾音器,给大家一个参考. 首先我们来看最经典的EMG-81,它是一款高输出的拾音器,特别为摇滚吉他手所设计。实际上他是由1979年的一款EMG-58发展而来的。和大多数的EMG风格一样,1981年以前的EMG拾音器音色不是很重。EMG-81是我们所熟悉的U型双线圈构成的,他是以钢棒和一些小的陶瓷磁铁来取代原有的材料。这可以让EMG-81拾音器具有最好的高音量过载。他已经成为重金属音乐和极端音乐吉他手的首选,比如象KIRK HAMMETT(metaLLICA乐队)KERRY KING(SLAYER乐队)。
重失真音色在80年代是乐手们所追求的真谛,并且持续时间很长,他并没有很快淡出摇滚乐的舞台。陶瓷磁铁改变了重型音乐乐手的音色,他可以在同一时间让你的音色既饱满又华丽。如果你是乐队里唯一的吉他手,并且在节奏到主音音色的变化中还要保持乐队整体的协调。EMG-81拾音器是你最好的选择。如果你的音乐里失真音色占绝大多数,那么没有噪音的EMG-81拾音器会给你带来新的收获!
另一款经典的是EMG-85拾音器,它是EMG-58的替换产品。但是我们仍然在制造这个经典的型号.但是新的EMG-85是不同于传统的58型拾音器的。两者有着相同的特性,EMG-85会更胜一筹。85使用了两块磁钢磁铁,在琴颈拾音器部位安装85,在琴桥部位安装81,将会是你得到完美音色的捷径,这种配置被应用在ZAKK WYLDE的CUSTOM GIBSON上面。 挑选完拾音器以后,我们就要开始安装了.安装时需要螺丝刀,割线的刀,剥皮钳,绝缘带和烙铁(不要使用焊枪,因为它可能让你的拾音器消磁).如果您对自己的焊接技术没有把握,您最好还是去当地的专业吉他商店.在焊接多花些钱,可以省去以后很多维修的费用.具体步骤如下:
1:取下琴弦.这样会很容易的取出拾音器和护板(如果你的吉他有护板),这样做不会划伤你的吉他.
2:仔细看清楚厂家提供的电路图.特别要主要从拾音器出来的线路,以及线的颜色和它们和什么地方相连接.这些是至关重要的.
3:轻轻的把拾音器取下来,清洁多余的焊锡.把拾音器焊接在清洁的表面可以让你减少噪音.
4:注意一下拾音器在吉他中的位置,把旧的拾音器从吉他上取下来.用布把他们包起来,放在干净的环境里,这样你就可以随时重新利用它们.
5:把新的拾音器安装在原来的位置,确保方向正确.
6:重新布线.线的长度要适中(在连接之后至少有一厘米的空余),割线,剥线,焊接.焊接到原来的位置,使用吉他布线图帮您准确的找到焊接点.
7:把琴弦装回原处,调节拾音器的高度,测试新的拾音器.
特别要关注大家的是,不要把你的吉他放在很潮湿的地方,那样会影响拾音器的使用寿命.尽量将拾音器放在远离磁场的地方,这样你的拾音器会快乐的为你工作. 好了,大功告成!您现在可以使用新的拾音器来演奏您想要的音乐了。

相关推荐更多 >